绝尘飞奔的奥秘——柳州市汽车工业发展启示录

来源: 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   发布日期: 2015-08-07 15:55    |  作者: 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编者按  7月22日至27日,本文作者在参加全国“百名社长总编看柳州”活动期间,对柳州市的汽车工业发展进行了考察采访,感触颇深。当前,我市上下正在全力推进包括发展临海工业在内的边海经济带建设。柳州市在发展汽车产业方面的探索和经验,特别是其在抢抓发展机遇、科学准确定位市场、倾力打造产业集群方面的尝试,可资借鉴。

7月26日10时许,24岁的覃明态正专心致志地操作着一台大型铣床,削铁如泥。

覃明态是柳州市群龙机械有限公司的职工,因有一批急件要赶制,他只好放弃周日与女朋友约会的机会到厂里加班。该厂的产品是汽车配件。

而在距此10公里外的柳州汽车城东风柳汽的组装车间里,生产流水线正在按75秒一辆车的节奏“吐”轿车。而这些新车里可能就有覃明态他们厂生产的冲压件。

已有7年工龄的覃明态对自己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很满意,但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浸淫其中的柳州市汽车产业,2014年产值已经突破2000亿元,而柳州市也已跻身我国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的五个城市。

为什么是汽车产业?为什么是柳州?

机遇只是对有准备的人而言

终未错过的世纪之约

柳州人的汽车梦几近百年。

早在1933年,柳州人就研制出一部以木炭为燃料的汽车,是为广西第一部汽车。但当时正值战乱,经济、技术条件又十分有限,想在柳州批量生产应用型汽车,可能性为零。

1969年,全国掀起新中国成立后第二轮 “汽车热”。同年4月,柳州人试制成功广西第一辆130型载货汽车(柳江牌)。但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发展汽车产业,根本无从谈起。

直到改革开放后,柳州市的汽车产业才迎来真正的发展机遇。

1982年,柳州拖拉机厂成功生产出第一辆微型车。两年后该厂改名为柳州微型汽车厂。“柳微”的出现在当时并未引起过多的关注。等待它的是昙花一现?抑或是半死不活?谁知道呢。柳州人没有错过这次机遇。

通过中外合资,引进上汽、通用等技术,柳微车从当初的填补空白,到如今遍布中国城乡和多个国家。型号也由当初微型面包车发展到五菱之光、五菱宏光,直到今天的五菱荣光及宝骏系列。

柳汽则通过与东风汽车合作,引进了雷诺和日产的技术,发力重卡领域,提升中卡技术,“霸龙”正是该厂的杰作。随后其又在商用车市场上,打出东风柳汽响亮品牌,款款风行神州。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今年上半年数据,在分车型汽车前十家生产企业销量排名中,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销量排第2位,商用车销量排第6位;在乘用车品牌销量前十位排名中,上汽通用五菱生产的五菱荣光居MPV(多用途汽车)销量排第1位,宝骏730排第2位,东风柳汽生产的景逸排第8位。

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汽车工业是从“十一五”起逐渐进入黄金期的,而柳州汽车工业正好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腾飞的。这一现象显然不能用巧合来解释。相关研究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汽车消费将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而我国人均GDP正是在2003年超过1000美元、2008年超过3000美元的。柳州人敏锐地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科学规划决策,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十年磨一剑,最终跻身并保持全国汽车“豪门城市”行列。

得屌丝者得天下

精准定位市场是制胜法宝

谈到柳州汽车,有人立马会问:不就是“柳微”吗?呵呵。

亲们千万不要小看“柳微”。《福布斯》通过深度解读上汽通用五菱成长秘诀和战略价值后,给了五菱之光至高的评价,并在封面用更醒目的字体称赞五菱之光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一款车”。

截至2014年,上汽通用五菱微型车市场占用率,连续9年保持全国同行业首位,最快时每5秒钟卖出一辆。今年7月25日,广西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发布了“2015年广西企业100强”榜单,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排位第一。

柳州晚报记者部副主任、跑汽车行业10多年的张乘换告诉本报记者,她曾多次去北京等地参加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的市场推介活动,发现上台发言的常常是天津、长春等地的销售商。原来,五菱车在北方各省(市区)的销量更大。

《福布斯》认为,五菱之光的成功,正是因为它是一款中国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车——低成本的交通工具。

柳州汽车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科学、精准的市场定位。

再回到10年前或者更早,我国属中等偏下甚至是低收入国家,农村人口占比很大,全民都处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阶段。

正是基于对这一基本国情的科学研判,柳州汽车人果断将市场需求的目标人群指向中低端消费者,指向那些奋力奔小康的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者,或者说,指向千千万万的屌丝们。而当时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富民政策陆续出台实施,民众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城乡道路进一步改善,中低端汽车需求开始爆发性增长……就这样,柳微迅疾红遍全国,“驶”出国门。即使后来产品升级换代,譬如,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推出的“宝骏”系列,东风柳汽推出的“景逸”系列,均始终坚持低价位战略,拼的就是性价比,销量多年保持同行业前列。

柳州汽车人的实践证明,得屌丝者得天下!亿万屌丝,那是一片广袤无际的经济蓝海!

倾力打造产业集群

延长产业链不是说着玩的

设想一下,如果柳州仅有几家汽车组装厂而没有联系紧密的上下游企业,情形又会是怎样呢?可以断言,它很难形成产业,至少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产业规模。产业链,产业链,没有“链”,产业就做不“长”,也做不强。

柳州地处大西南,远离那些工业发达地区,跨区域技术合作成本很高。然而,这种相对偏僻的环境并没有影响令柳州汽车人气馁,反倒是激发了他们发展配套产业的决心。由此,多年积累起来的冶金、机械等工业技术向汽车工业转型、靠拢;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汽车巨头,如通用、日产、上汽、东风、一汽、重汽等纷纷到柳州投资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民营资本以其惯有的灵敏嗅觉迅速地向汽车工业积聚。如上文提到的柳州市群龙机械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民营汽车配件供应商,有员工80多人,可以生产60多种型号的冲压件,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而仅它所在的柳江县新兴工业园内,这样的汽车配件厂就有数十家。

据该公司总经理谢雄军介绍,像他这样的公司算是小的,仅处在汽车产业链的中低端,在他们公司上面还有二级、一级零部件供应商。柳州市工信委2013年的一份统计材料显示,该市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汽车配件厂家就有490多家。据当地业内人士测算,该市汽车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如今的柳州,已成为国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是全国七大汽车示范基地之一。柳州汽车工业已成为该市第一支柱产业。

来源: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记者:本报记者  白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