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蚕”引“财”,“茗”察春毫
——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走基层、转作风、送科技散记
3月9日,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的10余名科技人员驱车在鹿寨县的崎岖乡村道路,走村入户,进行养蚕自动化、茶叶加工自动化的科技创新调研,像春天的及时雨,为当地蚕农、茶农送上科技“智”富的“营养液”。
——为“蚕”引“财”科研忙
黄长生是县里的养蚕科技示范户,鹿寨县黄冕乡山脚村山脚屯的蚕农。点子多,敢创新。若干年前,他带领蚕农致力蚕茧方格簇具的推广运用。在当时,是一种科学养蚕的进步。现在,规模扩大,人工难请的新问题,成了他“生‘蚕’有道”新的发展瓶颈。如何进一步提高上簇除茧的工效,他为此费尽思量。
就在他眉间心上百思难破其解的时候,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文烽带领科研小组走进他的蚕房,面对面,探寻蚕茧方格簇具的自动化创新研发。
黄长生说道,蚕茧方格簇具推广运用,不但提高工效,也提高蚕茧的质量和丝的品位。是蚕农“发财链”上的重要一环。现在,科技在进步,他希望能在省人工、省桑叶、省投资等方面,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养蚕效益。
所长刘文烽表示,按照市政府“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科技支撑工程”的统筹安排,自动化科学研究所已经组成了“家庭养蚕高效上簇快速除茧自动装置”的攻关小组。用工业化的手段反哺农业,用科技创新的力量提升农业,利用先进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化技术,通过遥控装置的小轨道的自动化手段,来帮助蚕农提高科技养蚕的功效。
“如果这种小型的上簇除茧自动化新装置能够走进寻常蚕农家,将可提高工效10倍以上,而且不用为人工难请伤脑筋了。是鹿寨县上万养蚕农户的福音。”黄长生说。
“我们会力争在5月初左右研发“智”作出示范样机。这个项目将会运用到我们的一项发明专利。既要让农民用得起,更要让农民用得好。”刘文烽与他的团队经过实地调研,胸有成竹的承诺。
——“茗”察春毫有创新
鹿寨县大乐岭茶厂坐落在僻远的山岭里。山路弯弯,崎岖难行。是日天降微雨,山路泥泞,自动化科学研究所的汽车不断打滑,10分钟的车程,用了40多分钟。
大乐岭茶场的春茶亦是“柳韵春晓”茶产品系列之一。上千亩的优质茶,如果靠手工制作,效率低,且容易错过春茶采摘、加工成品,以及销售时令。
场长余树明介绍,“柳韵春晓”的市场销路不愁,但“春销”一刻值千金,粗放型的手工作坊方式,会误了“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春茶销售期。
余场长清楚,靠茶场当前的技术实力,没办法进行自动化的深加工突破。他在自动化科学研究所的帮助、指导下,建起了专为茶叶加工中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生产车间。余场长说,茶叶加工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后,生产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每小时处理茶青的能力由改造前15公斤提高到80公斤,是原加工能力的5.3倍。而且由自动生产线制造的春茶品质提升了一级。市场销售价格也在提升,由每公斤200元到500元,带来的经济效益像春茶一样回甘无穷。
但余场长没想到,在为抢春茶采摘、加工时令的急迫中,自动化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会冒雨进山,现场调研指导。
调研结束,已是下午6时多了。自动化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婉拒了余场长的晚餐接待,驱车返程在泥泞崎岖的山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