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夜雨话蚕桑
——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的生“蚕”之道
蚕丝牵引,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专家、柳城科技局有关领导、柳城县寨隆镇的镇领导们、下尧村的党支书、蚕农们于3月21日晚上,会聚在安乐屯蚕农覃勇的蚕房里,进行自动化养蚕的科技会商。
已是晚上21时了,是夜雨浓,“农”情更浓。覃勇与市里的科技专家握手时,连声感激:“专家冒雨进村解决‘蚕绕'我们持续发展的难题,在安乐屯是第一次。”
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文烽客套话不多,妙语谐音:“三农科技的服务终端在农户。今天的科技会商,‘慧'的是蚕农,‘桑'蚕是主题。”
寨隆镇下尧村委党支书罗保青介绍,桑蚕种养是下尧村的支柱产业之一,种桑面积达2600多亩。村民多靠种桑养蚕为生。安乐屯更多,10农9蚕,养蚕帮助农民致富,收入年年递增。2011年人均收入超过6000多元。
覃勇乐呵呵的补充,70平方米的蚕房虽然简陋,却是家里收入的“财房”,2008年盖起的两层楼房,全靠蚕茧收入。
“不过,发展越来越快,光勤劳致富赶不上时代了。我们要发‘蚕’,科技‘智’富是关键。”覃勇也幽默起来。
“我们今夜就是专程来调研的。有什么技术上需要,尽管提,有什么想法、思路,也大胆说,集思广益,‘蚕富’的科技大道才能越走越宽广。”刚刚从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远道赶来的刘文烽说出此行目的。
寨隆镇党委书记张奇丽代表镇上养蚕户,对调研组提出要求。她说,目前农民对科技的渴盼,不亚于对春雨的期待。面对供不应求的桑蚕市场,农民急需减低季节气候对种桑养蚕的影响,急需省时省工省力的养蚕技术,急需从源头提高蚕茧质量。这些都需要科技扶持,智力支撑。
刘文烽告诉蚕农们,按照市政府“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科技支撑工程”统筹安排,自动化科学研究所已经组成了相应的“家庭养蚕高效自动装置”攻关小组。用工业化的手段反哺农业,用科技创新的力量提升农业,用先进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化技术,通过遥控装置的小轨道自动化手段,来帮助蚕农提高科技养蚕的功效。
“以前我们养蚕用花簇,后来改用方格簇。效率是提高了许多。但还是感觉应该有很多潜力可挖。但我们蚕农缺少这方面的科技知识,想不出。”覃勇说。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自动化养蚕的设备研发,可实现自动喂养、自动投料、自动挂丝、自动上簇、自动出茧。省时省力省料。图纸已经出来了。”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师马艳明回答。
罗保青养蚕20多年,算是“蚕经”专家,他眼前一亮的问,真的咩?贵咩?农民买得起咩?以前养蚕需要请十几个人帮助上簇,出茧。长时间做下来,手累、眼困,成本也高。
刘文烽回答,设备“智造”已经考虑到农民能够接受的成本,不会贵。实现科技自动化,不仅要让农民用好,还要让农民用得起。这些自动化技术,说难不难,里面会用上一些所里的专利技术。能够帮助改善养蚕环境,提高蚕农收益。
“刘所长,你们不要只画个大饼给我们看。那么好的生产技术,等几久?”覃勇心直口快的问。
“5月份可以出样机。批量设备进农家,年底可以解决。”刘文烽实话实说。
是夜的蚕桑话题像春蚕吐丝,越拉越长。春雨沙沙,越下越大,仿佛是蚕的代言,预示着今年桑蚕的丰产,茧丝的丰收。
刘所长在寨隆镇下尧村与蚕户座谈
刘所长查看养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