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力赛有人掉了队

来源: 广西柳州科学技术局  |   发布日期: 2004-08-02 15:21    |  作者: 广西柳州科学技术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柳州的汽车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去年,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的汽车产量达到了150000辆,东风柳汽公司超过20000辆,一汽柳特则历史性地突破了10000辆。今年,各整车厂的产量还将增加,预计今年柳州汽车总产量将首次突破250000辆。

  然而,此时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软肋”却开始暴露出来。

  汽车工业的发展就像一场越野拉力赛,参赛队中一人实力不济,就会影响整队的成绩。然而——

  整车厂高歌猛进零部件气喘吁吁

  今年2月上中旬,市场对五菱微车的急剧需求,使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急于登上日产760辆微车的台阶。但由于我市的零部件生产跟不上装配生产线的速度,该公司的增产计划落空,公司高层扼腕不已。据了解,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该公司销售一线因没能及时获得充足的汽车供应,每月损失1000至2000辆的市场。

  和上汽通用五菱相似,去年9月、10月份,一汽柳特、东风柳汽两家整车厂也曾受此困扰。我市许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我市多年来处心积虑培育起来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产业,有可能被市场淘汰出局。

  据统计,目前为止,我市共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1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6家,全行业从业人员近1.8万人,已经形成了发动机、前后桥、减震器等重要零部件的批量生产能力。从表面上看,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身体”似乎很强壮,但为何汽车整车厂一“发力”向前跑,零部件供应就跟不上趟呢?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们没有依靠,得自己练就求生的能力。我市的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依附型模式,使行它们——

  如温室里的花朵有改不掉的脾气

  记者经调查后发现,这与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的“营养不良”有关。

  一、起点低,缺少竞争力。我市汽车零总部件产业从诞生之初起,一直就是以依附型模式靠在整车厂这棵大树上,而不是以自主开放型模式立足于市场,离开“母体”就无法独立生活,产品档次、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只能在低水平徘徊,生产规模难以扩大。

  二、投入少,技术装备落后。我市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大都是靠自我滚动发展起来的。有限的投入造成了它们只能生产一些冲压件、橡胶件、铸铁件等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即使像缸盖这样较为简单的配套件,市内(不含企业自产)配套比例仅为3.05%,绝大部分靠区外提供。

  三、专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比较滞后。由于长期以来我市各整车厂配套自成体系,加之零部件生产企业因眼前利益驱劝而重复投资,造成一方面数量众多的零部件厂生产集中度低,另一方面零部件生产企业“小而全”,没有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的零部件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中广泛使用。但我市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能与整车厂同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屈指可数。

  四、人才比较缺乏。我市零部件生产企业用于开发的费用非常有限,大多数企业“重生产,轻开发”,根本无法吸引产品开发的相关人才进入企业。长期以来开发人力不足,使得我市目前大部分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不具备与整车厂同步开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