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科学技术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市科技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盯“实业兴市,开放强柳”发展战略,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改革,善谋实干,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工作蒸蒸日上。全市科技工作者胸怀“两个大局”聚焦“国之大者”,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建成首家实验室,打造新能源汽车柳州模式
2022年8月3日,在自治区副主席许显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市委书记吴炜、市长张壮等领导嘉宾的共同见证下,首家自治区实验室——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在上汽通用五菱揭牌。
组建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最高原创性基础性科技创新平台,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科技强桂行动的重大战略决策。柳州着力打造立足广西、辐射东盟、面向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实验室,致力于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制定者、全球微小型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引领者,打造产学研协同的综合创新基地、新能源汽车的人才新高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策源地。组建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既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支持柳州建设副中心城市和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又彰显了柳州市党委、政府和龙头企业落实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双碳”战略的具体举措。自治区实验室的落成,为柳州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注入强大动力。
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首创“1+3+N”(即:由上通五牵头,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汽车研究院、国家汽车质量检验中心(广西)3家单位共建,N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建)发展体系,总投资102亿。目前已建成金属材料成型实验室、控制器与芯片应用实验室、智慧语音实验室、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实验室4个子实验室。
二、聚力三大建设工程,谋求工业在主动转型中寻突破
2021年5月,柳州获批成为“科创中国”第二批试点城市,今年1月,柳州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用好这2张金字招牌,全年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科创赋能服务基层行”等系列活动达5次以上;力邀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及2个专家服务团共150余人,在柳州举办“科创中国”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论坛;引导中国通信学会在柳成立挂点组,每月召开线上、每季度召开线下会议,制定“科创中国”C-V2X车联网产业科技服务团柳州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挖掘解决车联网先导区技术痛点堵点问题;促成北京农学院和天翼合作社签订三级酸笋自动化发酵技术研发项目且投产、与广西金嗓子合作研发出“金嗓子复合益生菌含片”系列新产品3款,备受用户好评。
为落实市委吴炜书记关于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关指示批示精神,市科技局起草编制了《柳州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2—2025年)》,并于5月份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正呈市委常委会审议。
三、组织三大聚焦专项活动,实现服务链产业链创新链无缝链接
一是聚焦重点企业,实施精准服务专项活动。采用“四个一”服务模式,对我市28家瞪羚企业及102家年度研发经费投入500万元(含)以上企业开展送政策上门专项服务活动,实施精准帮扶;柳州市R&D经费投入1000万元以上企业增长至52家,同比增长30%,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增至149家,同比增长46.07%;全市全年科技成果申报100项,协助企业申请自治区科技项目44项,立项金额共计1.95亿元。二是聚焦科技企业,实施定向培育专项活动。推进63家企业进入广西瞪羚企业培育库,新认定广西瞪羚企业13家,同比增长62.5%,全市瞪羚企业总量达到28家;组织900多家中小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通过审核877家;组织485家企业申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298家,预计全市高企保有量有望突破800家,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企数量接近100家,居全区首位。三是聚焦创新人才,实施助力借力专项活动。实施“广西科技大学博士挂职驻柳企业”专项,为广西建工、东风柳汽等企业解决一大批技术难题;汇聚22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5所国内高校、3个新型研发机构739名科技人员联合为柳州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承办中国创新挑战赛新能源汽车产业赛,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74项,第一批34项技术需求作为有效需求集中发布;建成“柳工深研院”“智能网联(武汉)研发飞地”“科创飞地(广州基地)”等人才飞地,帮助企业柔性引才,实现了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四、构建三大创新体系,拓展更高质量服务空间
一是积极构建科技金融体系。与建行柳州分行签订合作协议,采用“贷补联动”等科技金融“双轨制”方式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发展,实施科技重大项目94项,拉动研发投入15.28亿元,开发新产品134个,实现经济效益超150亿元。二是主动推进“三制一补”改革创新体系。建立激励科技创新的“揭榜制”“赛马制”“双轨制”和研发经费投入奖补政策等机制,为全区首创。柳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居于全区前列,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25%以上。制定出台了柳州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政策2.0版,在广西率先将高新技术企业奖补、瞪羚企业奖补、独角兽企业奖补纳入专项奖补范围。2022年支持研发奖补6000万元,全市研发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636家。三是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体系。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年为柳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18名;广西汽车研究院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接学校教授团队走访本地汽车及相关行业企业84家次,响应技术需求11项;全年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自治区级平台9家、市级平台48家。目前,规上企业建有研发平台数量占比达25.3%,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研发平台数量占比达38.6%,同比增长5.3个百分点。同时,还获批两家自治区级创新联合体。全市业已构筑起层次多元、功能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局党组带领全体科技人齐心协力、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面临不少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影响凸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人才引育难度大。全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依然偏低,研发投入亟待提高。重大创新平台不足,集聚效应难以显现。某些领域风险隐患仍不容忽视。对此,我们要直面挑战、正视不足,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