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研条件建设和发展规划(2013-2020年)

来源: 广西科技信息网  |   发布日期: 2016-09-01 16:57    |  作者: 广西科技信息网

  科研条件建设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位,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十一五”期间,广西认真实施“科教兴桂”战略,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于2006年9月印发了《“十一五”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大力推进科研条件建设,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开放高效科研条件体系,初步建立了实验研究基地体系和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科技文献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实验动物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等科研条件体系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为广西自主创新提供了科研条件支撑与保障。但是,与全国各省市比,广西创新基地基础能力薄弱、自然科技资源建设滞后、科研条件建设质量有待提高和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面对新的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强调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条件支撑。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对于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提升科研与开发能力,吸引、集聚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对加快科技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广西科研条件建设,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广西科研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广西的若干意见》(桂发〔2012〕21号)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根据《国家科研条件“十二”五规划》(国科发计〔2012〕89号)、《“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国发〔2013〕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建设创新型广西发展目标和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坚持更加侧重优化、更加侧重共享、更加侧重开发、更加侧重实效和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战略导向,着力于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推动科研条件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广西做出切实贡献。

  (二)基本原则

  立足统筹规划,支持整合共享。统筹合理布局行业和领域科研条件建设,面向市场需求,集中力量支持优势特色资源建设,支持资源整合共享。

  立足资源开发,加大推广应用。加强技术创新,强化关键技术研发,提升科研条件建设和开发利用水平,把科研条件建设转化为生产力。

  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健全科研条件建设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建设管理;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营造科研条件建设良好氛围。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条件体系,研究实验基地体系、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基地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布局更加合理,科研条件建设的规模、质量、应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资源进一步开放共享,对广西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广西建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主要目标:

  实验研究基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和运行高效的实验研究、自然科技资源和科技文献信息体系,仪器设备装备水平和研发手段进一步提高,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研究与开发能力有较大提升,对科技创新支撑和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科研条件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在自治区千亿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新产品和关键技术等方面研发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建成一批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和良种繁育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深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有较大提升,取得一批研究成果。

  科研条件开放共享推广应用程度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开放共享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较为完善的资源整合共享制度、运行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科研条件建设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服务和支撑能力大幅度增强。

  科研条件建设人才队伍规模和素质进一步提高。建立起人才激励机制、评价体系和人才培训基地,基本形成一支稳定、专业化和高素质的科研条件人才队伍。

  科研条件建设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进一步增强,科研条件制度更加健全,形成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开放共享的文化氛围。

  (四)主要任务

  完善和优化科研条件建设发展布局,健全体系。进一步完善布局、支持和强化面向自治区重点领域科学研究、重点区域、千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支撑和公共服务科研条件建设。加强自治区与中央、自治区部门之间、自治区与各市科研条件建设统筹安排与布局,提高现有各级科研条件平台物质装备水平和研发水平,推动其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新建一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各科学领域或行业更大范围覆盖。加强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农林作物、实验动物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科研条件建设发展布局。着力培育和发展自治区千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发展实验研究基地建设布局和能力提升,推进各领域科研条件交叉融合与优势互补,逐步健全适应广西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研条件体系。

  加强科研条件开发和利用,提高效益。进一步完善现有实验研究基地设施和装备,提高创新能力。以加快科研条件开放共享体系、科技重大专项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自主创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为切入点,以新技术、新方法为突破口,加强科研条件资源开发利用,提升科研条件核心竞争力。加强科技文献信息知识服务关键技术研发、农林作物种质资源建设与研究开发和实验动物新品种新品系研发,提高科研条件支撑服务能力。加强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推广。

  探索推进科研条件建设运行绩效评价,健全监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条件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绩效为目标的报告制度,提高科研条件建设效益。建立健全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科技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多层次与全方位科研条件监管机制,形成职责明晰、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监管有力与质量保障的科研条件监管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实验研究条件体系建设布局

  加强和优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重点建设非粮生物质酶解和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建设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和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加强现有广西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现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设。在能源、环保、材料、生命、农林、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科学等领域完善布局与建设一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主要包括中药药效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地中海贫血防治、区域性高发肿瘤防控、造血干细胞移植工程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脑血管病防治、空间信息与测绘、水牛遗传繁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作物病虫害生物学、水稻和玉米遗传改良、食品及饮用水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土壤资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热带亚热带蔬菜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特色经济林、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和岩溶动力学等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作物种质资源活体基因库和医学生物种质资源库。

  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及国家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广西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6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新培育建设若干省部共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木本油料、林化产品加工等领域培育建设若干个自治区工程技术中心。

  加强西南珍稀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和玉柴高效节能环保内燃机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加强广西亚热带蚕桑育种与种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七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继续稳步推进自治区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商用汽车、内燃机、汽车零部件等一批自治区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加快建设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建设桂林福达集团有限公司等100家自治区级研发中心。

  建设一批产业工程院。优先在“两区一带”、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糖业、汽车、工程机械、柴油机、铝加工、碳酸钙、朗姆酒、新能源汽车、林产加工、中药、壮药、罗汉果、矿业、生物质、桑蚕丝绸、绿色水泥、日用陶瓷、钢铁、锡铟锑矿冶、城市矿产、水产加工、电器、节能环保、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等工程院。

  推进院士工作站和主席院士顾问综合基地建设。鼓励基础条件较好单位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科研条件平台,为我区科研服务。

  积极推进市、县级实验研究基地建设。鼓励各市、县围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搭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息化平台和创新基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研究部署重点领域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前瞻性部署建设若干科研条件平台,为未来自治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建设、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高技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完善科研力量布局,提供科研条件支撑。

  (二)加强科研条件的综合利用

  加强优势中草药、农林经济作物、水产、畜禽等种质资源及良种繁育基地和医疗卫生临床与基础研究资源建设及推广应用。发挥广西特色动植物资源优势,开展动植物新品种和新品系开发研究,建立实验对象和材料模型评价体系及追溯体系。加强实验动物应用技术平台建设,鼓励开展实验动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研究。

  开展面向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善民生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计量标准和溯源技术研究。针对人口健康、资源环境、清洁能源、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研究开发可替代进口专用试剂,加强标准品、对照品、仪器校准用标准试剂及标准物质研制。

  通过功能开发、填平补齐和改造升级等方式,更新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仪器设备。加强科学仪器设备与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配套建设,扩大应用领域,进一步提高大型仪器使用率和绩效。建立和完善分析测试体系,培育若干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综合性分析测试中心,采用与国际接轨分析测试和仪器检定(校准)方法,面向全社会服务。

  加强科技文献信息知识组织体系建设和知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基于数字内容云的知识发现方法与工具体系研究,大力开展科技文献信息深度研究与开发利用和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及服务节点建设,构建国内外重要科技文献数据库镜像点,完善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各类科研条件综合集成,提升为重大和热点问题服务能力,最大限度挖掘和发挥已有科研条件潜能和作用。

  (三)开展科研条件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推广

  开展现代科技发展与思维方式变革基础性科学方法、重大紧迫现实问题中思维方式和方法研究。鼓励开展科研、国民经济急需分析测试新方法研究,重点围绕热点、重大、突发问题和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加强亟需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与开发,开展技术创新方法理论研究和软件工具开发。

  建立创新方法研究与推广应用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方法应用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创新方法在创新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推广应用。

  (四)加强与科研条件相配套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条件建设

  围绕产业发展亟需科技公共服务,加强与科研条件相配套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服务网络中心、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国家星火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广西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和广西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等。围绕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建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加强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及区域服务中心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有资源优势的科技型企业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加强广西技术市场、南宁市技术市场、柳州技术市场和桂林技术市场等科技成果信息数字化服务基础条件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五)大力促进科研条件平台建设与开放共享

  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区域发展等重大需求,集成优质资源,在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和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及新兴、前沿和交叉科学领域,重点构建若干个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多学科交叉集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的科研条件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新技术,推动科研条件资源共享云建设,大幅度促进科研条件资源的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探讨建立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远程协同实验和研究创新环境。

  建立较完整的分析测试技术培训、仪器维修、仪器改造、仪器调剂、技术咨询、试剂研制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支持的服务平台。

  加强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与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各种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对接和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科研条件平台在濒危资源抢救、保存和积累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存量资源的整合与服务质量。

  加强科研条件面向社会运行服务,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和以开放服务绩效为导向的运行评价体系。建立新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联合评议机制。

  建立完善科研条件资源调查机制,加强科研条件平台建设标准化工作。按照分层建设,分级管理要求,加强自治区与中央、自治区级与市和县级优级科研条件资源衔接互动。

  (六)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向社会开放科研条件资源

  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设施、设备、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等科研条件资源进一步向企业开放。鼓励公益类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检测、测试标准等服务。加大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大型仪器协作网和各类分析测试检测机构等向中小企业开放的力度。鼓励有条件大型企业向社会开放科研条件资源。

  (七)构建科研条件质量和保障体系

  加强科研条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大质量认证体系的应用推广力度,建立和完善科研条件生产、检测和质量监督标准。建立健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质量评议、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研究应用。支持和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参加科研条件建设质量国际对接。

  加强科研条件质量监管。强化科研条件资源检测机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科研条件资源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风险评估、产品召回、市场退出的质量监管机制。加快建立与国际认可体系相衔接的实验动物机构认可体系,健全实验动物质量追溯、监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网络,完善实验动物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实验动物质量监控技术水平和检测能力。

  (八)加强科研条件检测技术和标准研究

  加强科学技术基础规范标准研究,以高技术发展相配套技术标准体系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相关安全标准体系为切入点,加强对农产品、食品及饮用水安全、生物、纳米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环境监测和生物活性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标准研究。充分发挥各级检测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检测技术优势,加强科研条件检测标准、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与应用,提升检测机构整体能力。积极推进检测机构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标准和经验,推动科研条件检测机构资质多边或双边认证,加快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

  (九)推进市级科研条件建设

  按照广西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从吸引人才、打造团队和智力开发的战略高度,把市级科研条件建设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要内容。以促进重点区域跨区域协同创新为目标,合理布局跨区域创新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支持各市、县围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搭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和创新基地,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科研条件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自治区对科研条件建设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建立由科技厅牵头,财政厅、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科研条件建设协调机制。把科研条件建设纳入区市会商和部门合作内容,多层次、多渠道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工作。健全科研条件领域专家决策机制,成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为项目建设可行性提出意见和建议,供决策参考,为科研条件项目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加强重大科技政策制订、重大科技计划实施与科研条件建设的统筹衔接,建立部门间统筹配置科研条件协调机制。大力推进自治区级科研条件与市、县级科研条件建设有机衔接,探索建立与国家、企业联合共建科研条件的机制,健全保障体系,确保科研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稳定多元科研条件建设投入格局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科研条件建设投入结构,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完善稳定增长的财政性科研条件建设投入机制。逐步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中用于公益性科研条件建设支持力度。建立科研条件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特别是企业参与科研条件建设。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为科研条件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投融资环境,形成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格局。

  (三)推进科研条件运行和管理创新

  建立健全科研条件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引导,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创新科研条件运行与管理模式。鼓励有条件企业和中介机构开展科研条件研发、生产、信息咨询和租赁服务等,挖掘现有科研条件资源潜能,促进科研条件在更大范围内为中小企业和基层一线服务。健全科研条件应用与开放共享的绩效评价、激励和监督机制。加强科研条件建设目标、过程管理和分类指导,制定运行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机制。按照“谁先共享,谁先受益”原则,多种形式开展运行服务,实现自身良性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科研条件建设进入和退出机制。积极探讨科研条件资源开放共享服务科技创新有效服务模式和方法,提高资源建设效果。

  (四)落实和完善科研条件相关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广西科技进步条例》,强化国家投资形成科研条件公共物品属性及向社会服务义务,完善科研条件建设与共享政策法规。加强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在科研条件领域的落实。引导、鼓励科研单位优先使用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条件资源。研究制定促进科研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和运行服务政策措施。

  (五)加强科研条件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落实广西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加强科研条件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在重点专业领域建设一批高素质、多层次的科研条件创新团队”。建立完善科研条件辅助人才评价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卓越高级工程师和实用工程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条件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收入待遇和职务晋升方面给予科研条件辅助人员与科研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加强科研条件开放共享与科普活动结合,营造有利于科研条件建设良好氛围。

  相关下载:《广西科研条件建设和发展规划(2013-2020年)》.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