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0014349/2020-28854
效力状态:
发文单位:
成文日期:
标  题: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市科技创新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柳政规〔2019〕19号
发布日期:
2019年05月14日
文件下载:
相关解读: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市科技创新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来源: 柳州市人民政府  |   发布日期: 2019-05-14 10:22    |  作者: 柳州市人民政府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有关委、办、局,柳东新区、北部生态新区(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柳州市科技创新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柳州市人民政府

2019年4月10日



  柳州市科技创新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为加强产业科技攻关,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理念,围绕制约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以强化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坚持前端聚焦、推进中间协同、注重后端转化,着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创新平台和载体,引育创新人才和团队,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技术、人才、资金、项目、政策、市场等创新要素向产业汇聚,引领我市产业发展不断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把应用创新、集成创新、产业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所有重大科技项目都应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实施。强化政府在创新政策制定、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聚焦产业、注重应用。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推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出发,围绕我市“5+5”重点产业发展中“卡脖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把有限的科研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集中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形成技术和应用突破,抢占技术制高点,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带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强化协同、纵横联动。建立完善产学研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等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推动主机厂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借助国内外科研资源和力量,共同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突破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四)促进转化、培育产业。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核心,突出自主创新、自有技术、自主品牌,强化开放合作,促进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中试、进入孵化、实现产业化,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打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之间的通道,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五)人才优先、引育并举。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围绕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立足提升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水平,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本土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研发能力,加大高科技领域专业人才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三、行动目标

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目标任务,通过着力实施科技创新支撑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即:重大科技专项攻关行动,突破100项重大技术;高层次创新平台创建行动,拥有20个高层次创新平台;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育行动,引育40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2017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转化400项重大科技成果;企业研发投入激励行动,出台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普惠支持政策,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R&D)强度达到2.2%以上,促使全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力争到2022年,柳州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区领先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

(一)突破100项重大技术。围绕汽车产业、钢铁产业、机械产业、化工及日化产业、轻工产业5个传统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与制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5个新兴产业等我市具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领域,以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技术攻关,到2020年,突破60项以上关键性重大技术;到2022年,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性重大技术。

(二)创建20个高层次创新平台。在巩固提升现有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的基础上,重点创建2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星创天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

(三)引育40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在巩固提升现有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基础上,新增引进培育40个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主要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以及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

(四)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以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为重点对象,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催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20年,在确保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到460家以上的基础上,力争新增220家高新技术企业;到2022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2017年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到560家以上。

(五)转化400项重大科技成果。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结合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与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到2020年,转化重大科技成果200项以上;到2022年,再转化重大科技成果200项以上,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六)促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大,出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政策。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的实施意见》,为在我市行政区域内设立、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有自主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活动的企业予以一定比例研发经费后补助支持,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主体,切实提高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到2020年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R&D)强度达到2.2%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工作依据柳州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相关办法开展。

  四、主要任务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瞄准靶向精准发力,以科技重大专项为牵引,集中攻关,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创新主体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加快补齐产业科技创新短板,努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组织重大产业科技攻关。

1. 汽车领域。着力夯实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技术基础,重点突破乘用车和新能源整车技术、轻量化制造技术、乘用车模块化平台开发技术、电机电池电控研发技术、车用铝合金制备及应用技术、汽车零部件技术、无人驾驶技术等,推动汽车产业向轻量化、电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建设依托主机厂的双创生态体系,促进汽车生产技术能力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不断提升我市汽车产业附加值。[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2. 机械领域。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机械产业的“二次创业”,重点突破内燃机技术、增材制造成套装备开发技术、工程机械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工程机械减震降噪技术、高附加值大跨径斜拉桥拉索、主缆悬索研发、绿色制造技术等,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提升我市机械领域产业技术水平。[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3. 钢铁领域。重点研发建筑用钢、汽车用钢、船舶用钢、特种钢等新产品,完善技术手段和工艺水平,依靠科技加快提升钢材产业价值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4. 化工及日化领域。推进化工及日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重点研发化妆品级和汽车耐候级珠光材料、人工合成云母等新产品,研发民族日化新产品,围绕主业推动创新,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5. 轻工领域。在螺蛳粉产业方面,实现螺蛳粉全产业链种养、深加工技术的研发,重点推进干米粉、袋装螺蛳粉等产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的研发。在制糖方面,围绕甘蔗高产高糖、糖业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需求开展攻关,重点突破智能绿色制糖技术、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技术研发等技术,推动制糖产业向糖产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高附加值、循环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加强生产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和效益,实现甘蔗制糖和相关高附加值产品可调可控的产业技术格局。推动林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发展全屋定制新型制造模式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开发茶叶及油茶深加工系列产品。重点研发新型竹节纱、色纺纱、纺织新纤维混纺纱等新产品,打造区域性高端纺织服装制造和研发基地。[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园林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6.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电力装备、高端农机、工业机器人等关键产业,发展3D打印机、智能关键部件、无人机、数控机场等高端装备新技术,重点突破跨座式单轨车辆和线路控制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重点研发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虚拟电厂等智能用电设备以及智能变电站、智能变压器等输变电设备等新产品、新技术,打造智能电网研发制造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装配式建筑技术、切段式智能甘蔗联合收获机研发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技术等的研发工作,开展石墨烯、铝精深加工应用、铟靶材等高端新材料应用领域的制备和应用技术,推动石墨烯技术原创及产业化示范应用研发,推动高端铝精深加工技术在汽车、建筑等产业领域应用,推动铟靶材应用技术的研发。通过加强集成创新和自主研发,全面提升高端装备自主设计水平和研制能力,为行业转型升级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重点办、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7. 电子信息领域。顺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对信息技术支撑的迫切需求,通过开展整车和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电动助力转向、汽车仪表等汽车电子零部件的研发,加快研发车载光学、车载雷达、高精定位、集成控制、车载互联终端等新产品,研发适用于公共交通管理、糖业蔗区管理、汽车导航、物流、林业、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应用系统开发与系统集成。加快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元器件制造、核心芯片研发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品。[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8. 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开展关键技术创新和环保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研发新型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产业、生产生活废品二次利用的新产品新技术。在新型绿色建材方面,重点研发新型干法水泥、海洋、港口、核电等工程专用水泥新产品,大力研发预拌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新型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方面,重点研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主体结构产品、内装结构和外围护结构的新产品、新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建材上下游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带动生态环保产业技术提升,全面提升我市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9. 生物与制药领域。重点研发民族医药、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等新产品,加快研究开发各类药膳、药酒、药茶、健康饮品。重点研发酵母深加工、食品添加剂、生物活性多肽、氨基酸等生物制品,推动灵芝孢粉、灵芝胶囊等新产品研发。[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10. 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以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发展工业研发、工业设计、工业大数据、工业物流、制造业电子商务,实现工业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着力发展工业研发,争取引进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智能制造与3D打印技术实验室等高端科研机构,重点发展汽车、机械、化工、医药等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检测服务平台,推进建设柳东国际合作技术中心、新能源汽车检测平台。培育发展工业设计,大力发展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重点加强汽车及零部件设计、工艺标准和规范设计,带动食品包装、医药健康、日化、家具等设计发展。推进大数据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中的创新与应用,利用工业大数据提升工业企业竞争优势和持续创新能力,打造全国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先行区。[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11. 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系统性超前布局企业的研发和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引入“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等,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模型方法、核心器件、高端设备和基础软件”等方面的产业适用成果。推动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5+5”产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适应个性化需求与定制消费新潮流,大幅提升企业生产率,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瞄准前沿和高端,以广西智能制造城建设为重点,培育一批无人驾驶、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投资促进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二)强化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

1. 建设高层次科技创新基地。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引入211、985、“双一流”高校、高层次科研院所,弥补柳州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匮乏的短板,创建10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制定并实施《柳州市引进组建重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在柳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2.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吸纳上下游配套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技术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带领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形成创新集群,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国有工业企业率先普遍建设高层次研发机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3. 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高新区与各类开发区联动发展,引导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推动具备条件的自治区级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支持高新区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重点围绕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自主发展和有针对性的产业招商,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柳州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等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要素激发企业、企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园区、园区支撑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本等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平台向园区集聚,切实将高新区建成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按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创建南柳桂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4. 建设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级高新区的有利条件,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建立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争创更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服务示范基地。打造“双创”升级版,引导和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牵头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具备柳州特色的双创示范模式。鼓励大中型企业开展内部创业,鼓励国有企业探索以子公司等形式设立创新创业平台,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支持大企业牵头主导、汇集政府相关部门、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金融创投机构、研发检测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其他社会创新资源共同建设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根据自身的主营方向需求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向海内外、全社会招募创新团队、初创企业入驻孵化器,并能形成有效机制将大企业的资源(如资金、品牌、信息、技术、管理、文化、人力资源、硬件和市场等)向在孵企业倾斜,促进大企业与创新团队、初创企业结为利益共同体,实现阶段投入,全程照顾,全程合作,共同成长。组织柳州市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分赛区输送优秀队伍,激励带动更多创新主体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团市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三)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

1. 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和团体。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导向,遴选优秀企业和高校院所高标准建设广西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来柳聚集。瞄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大力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工程、八桂学者制度、特聘专家制度等,精确设置科研岗位,加大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精尖缺”创新型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加强对引进人才和团队的服务保障工作,努力解决入柳人才的后顾之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用人主体单位要充分下放科研自主权,积极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薪酬制度,进一步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工资待遇。[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2. 积极培养本土人才。认真落实《柳州市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及相关人才政策,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本土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柳州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基地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载体,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四)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

1. 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及“双升”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健全认定管理程序,实行“宽进严管”,做好“一对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工作,同时大力推动规上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升级为规上企业,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双升”企业给予奖励性补助。依托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载体,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链,带动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对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迁移到我市落户的,向广西认定机构提交规定的资料后,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和《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继续有效,编号与有效期不变;在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有效期内,若符合税法规定的享受条件,可继续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牵头单位:市科技局、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市税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2. 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机制,通过科技招商引进一批、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一批、传统产业改造一批等多种渠道,加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扩张,增强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做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重点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瞪羚企业”,通过财政后补助、贷款贴息、种子资金等方式,扶持开展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积极关注和发现“独角兽”企业,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坚持每年举办全市创新创业大赛,对从大赛中胜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兴初创企业的优秀科技创新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支持。[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税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五)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 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聚焦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水平院校来柳建立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区内高校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重点支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必需的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分析测试、区域服务、产业化及金融服务关键环节,加快在柳东新区和柳南区分别建设柳州科技大市场和桂中科技大市场,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集聚成果、资金、人才、服务、政策等创新要素,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活动;加强与国家和自治区科技成果网、技术转移网络等平台机构的联系对接,推动在我市建立分支机构。[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2. 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定期编制发布企业技术需求目录和高校、科研院所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目录,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与企业科技需求对接机制,加强技术供需对接。拓宽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对接渠道,持续开展“校(院)地”、“校(院)企”、“校(院)产”联动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聚焦细分领域的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熟化基地和科研试验站等,促进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鼓励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并转化应用,由财政科技计划按技术交易额一定比例给予补助。促进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共享使用,鼓励科研院所采用市场化方式为企业提供检测、测试、标准查询、技术咨询等服务。支持和鼓励军民两用技术互融互通和成果转化运用。[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3. 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贯彻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快实施广西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柳州市方案,加快制定柳州市促进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单位支配,纳入预算管理,不上缴国库,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包括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技术转移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相关管理服务人员予以奖励。赋予科研人员一定比例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将事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前置为事前国有知识产权所有权奖励,以产权形式激发职务发明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动力。转制院所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在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后,以“技术股+现金股”组合形式持有股权,与孵化企业发展捆绑在一起,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功率。[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柳州市科技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统筹协调柳州市科技创新重大决策。柳州市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具体负责对行动方案的年度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有序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六大行动”的各项清单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加强沟通协调,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每年向市委、市人民政府汇总上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将科技创新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和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安排,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确保落实到位。[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直各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二)健全工作运行机制

统筹优化科技领域与各行业领域科技的紧密关系,健全科技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会商机制,强化行业领域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行业主管部门要精准提出行业发展的科技需求,配合科技部门梳理凝练出行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科技部门要综合推进行业领域的科技发展,共同协调谋划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及工程,使科技创新为行业领域发展提供动力。充分调动和激发科技界、产业界、企业界等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形成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平台建设、人才集聚的合力。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科技创新专责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围绕市六大科技行动制订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并加快实施确保完成方案目标任务。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重点办、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三)保障科研经费投入

全市各级财政要将科技支出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财政科技支出必须稳定增长,重点投入到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将各级财政对研发经费的投入和科技项目申报主体的研发经费投入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研究出台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的具体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对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高的企业以及建立研发经费归集制度的企业予以奖励性支持,不折不扣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创业投资税收优惠等政策,调动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发展完善科技金融,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创投引导、保费补贴、科技服务补贴等多种方式,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行业集中,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我市创投基金等金融机构,应重点对新兴产业给予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企业依法合规发起或参与设立公益性创业基金,鼓励企业参股、投资创业项目,政府创投基金可适当跟投,分散风险。

针对政府股权基金中的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设置不同比例的容错率,推动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企业发展早期。产业投资基金在参股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所办企业时,约定在一定时期内,创新创业团队可按照投资本金和同期商业贷款利息回购股权,激发创新创业积极性。[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积极推进科技经费管理改革,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金的问题,加快建立科研项目资金协调、评估、监管机制,减少科技项目重复、分散、封闭、低效和资源配置“碎片化”现象。加大科技计划项目开放力度,打破只允许柳州本地单位牵头申报的惯用做法,支持与柳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柳成立专门研发机构或开展实质性成果转化的市外单位牵头或参与申报柳州市财政科技项目,引导市内外创新主体同台竞争、公平竞争。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领域“简政放权”改革,加快出台科研项目评审、科技人才评价、科研机构评估、科研绩效提升、科研诚信建设等改革措施,在项目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创新主体更大的自主权,减少条条框框对科研人员的束缚,探索试行“以赛代评”“以投代评”的项目形成机制,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和动力。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绩效评价,建立以创新实效为核心、更加符合科研特点和规律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推动项目管理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宽松的创新政策环境,对政府部门、国有企业负责人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实施创新项目中出现工作过失或影响任期目标实现的,只要没有谋取私利、符合程序规定,可免除行政追责和效能问责。[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国资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五)强化创新创业力量建设

加快理顺科研院所管理机制,按照人、财、物相统一原则推进力量整合,鼓励和支持其参与重大关键技术研发、行业共性技术开发、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制定出台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组建、运行、创新投入、人才引进等配套支持措施,引导和推动各级人民政府、企业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双创孵化载体的提质升级树标杆行动,促进双创孵化载体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向自治区级、国家级孵化平台迈进,同时树立若干家标杆型双创孵化载体,共同汇集全市创新资源为创业者服务。[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六)扩大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积极加强与国内大院大所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等实力雄厚的科研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其来柳设立分支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或分校。大力实施科技招才引智行动,围绕电子信息、互联网、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针对技术、人才、产业、创新等主题,吸引北京、上海、广东等科技资源密集地区的创新平台、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团队来柳落户,并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七)强化目标考核督查

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相关指标考核纳入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各市直部门的综合绩效考评体系,确保聚焦政策和资源,全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动态监测、评估、督查机制,对在科技项目、研发平台、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落实情况定期督查、定期通报,适时开展评估总结,褒奖先进,对推进工作力度大、进步显著的予以通报表扬,对推进不力、推诿拖拉的予以通报批评,未完成年度重点考核任务且排名靠后的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由柳州市领导约谈。[牵头单位:市科技局、督查和绩效考评办公室;配合单位:市统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八)积极营造创新氛围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理念,强化舆论引导,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要不断加强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培训和普及,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培训课堂,宣传讲解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与技能,促进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对接。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广大科技人员和大学生等为对象,多利用新媒体技术组织各类培训活动,加大力度培训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者,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推动我市创新创业活动蔚然成风、蓬勃发展。[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科协,柳州广播电视台、柳州日报社,各县区人民政府、柳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

附件: 1. 柳州市重大科技项目计划表(含自治区“三百二千”工程中涉及柳州的重大技术计划表)

2. 柳州市高层次创新平台创建计划表(含自治区“三百二千”工程中涉及柳州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计划表)

3. 柳州市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计划表(含自治区“三百二千”工程中涉及柳州的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计划表)

4. 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工作方案

5. 转化400项重大科技成果工作方案

6. 柳州市科技创新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目标分解任务表(2018-2022年)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