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来源: 广西柳州科学技术局  |   发布日期: 2006-01-09 11:30    |  作者: 广西柳州科学技术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柳州市是广西最大制造业基地,制造业是柳州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柳州市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41.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广西的29.6%%。柳州市作为第一批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及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又是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柳州市从“九五”以来开始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致力于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十五”期间,柳州市围绕“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的战略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把技术创新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的环境。

  一、建立技术创新宏观调控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成立了市技术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经贸委和市科技局分设技术创新工作办公室,形成市委决策、政府部署、两委(局)组织、企业实施的格局。建立了专家咨询系统,聘请国内外专家为经济、科技顾问,制定了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二、建立技术创新政策保障体系。市委、市政府制订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决定》、《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考核办法》、《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柳州市科技与经济结合总体方案实施目标分解》、《关于对引进的高级专业人才给予优惠待遇的决定》、《柳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的有关规定》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工程配套的政策性文件,逐步建立了促进技术创新工作的政策保障体系。

  三、建立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市政府成立了市产学研办公室,在各县区和主要行业设立了产学研工作联络员。多年来,通过抓产学研结合工作,依托国内大学、科研院所的雄厚人才和技术资源,利用其科研优势和科研成果,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柳州市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建立了稳固的桥梁,引进优秀的科技成果,促使科技成果在柳州市企业转化为生产力。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等17家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长期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协议;与国内约40余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联系,可定期向柳州市发布科技成果信息,与柳州市企业合作攻关。还建立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柳州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每年派研究生到柳州市参加社会实践,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作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柳工、两面针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99家,其中经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家,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15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

  四、建立技术创新科技投入体系。建立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辅助的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市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保持在1%%以上。设立了市科技发展基金和技术创新基金,两项总额达6913万元,用于支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成立了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设立3000万元的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贷款担保。近年来,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大幅度增长,占到产品销售收入的1.6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

  五、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人才培训、中介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柳州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市技术创新促进中心等。还建立了柳州科技信息网、经贸信息网、经济信息网,这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技术创新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六、建立技术人才支撑体系。选拔培养了一批包括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不同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出台并实施了聘请国内外专家的“双百人才工程”计划和培养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的“个十百人才工程”计划,已聘请一批国内外技术和管理专家。建立了人才培训网络和“个十百人才工程”及“青年科技学科带头人”等专项资金。每年经考核挑选部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到国外培训。

  为了把技术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了《县区、行业主管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实行科技与经济结合工作实绩考核暂行办法》,把科技进步工作和创新计划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各县区,从2000年起,由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组织对各县区及行业主管部门党政领导班子科技与经济结合工作进行考核。

  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柳州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获得了一批自主创新的成果。“十五”期间专利申请数为1345项,授权107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44项;市科技进步奖191项。全市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从2001年的23%提高到32%。